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语见《河南程氏经说》卷一未发之中就是良知是没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语见《河南程氏经说》卷一。未发之中就是良知,是没有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的。有事无事可以以动静来说,而良知却不能分有事无事;寂然感通可以分动静来说,而良知却不能分寂然感通。动静者是指所遇到时间不同而言的,心的本体是不分动静的。理没有动的,动就成了欲。只要遵循理,那么即便应酬万变也未尝动;只要从欲,那么即便是槁木死灰也未尝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有什么可疑的?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说动,然而寂然不动者未尝有所增加;无事而寂然,固可以说静,然而感而遂通者未尝有所减少。“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则又有什么可疑?良知不分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则至诚有息的疑惑,不须再去解释了。未发在已发之中,而已发之中并非有另外的未发在;已发在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并非有另外的已发在。这就是未尝没有动静,但不可分动静。
……周子“静极而动”的学说,如果理解不好,也未免有病。大概而言,他的意思是从“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说法而来的。太极生生之理,妙用无息,而其常体又无变易。太极的生生,也就是阴阳的生生。在其生生的过程中,从其妙用无息的角度而言就称为动,称为阳之生,并非说动以后才生阳;就其生生的过程中,从其常体不变易的角度来说称为静,称为阴之生,并非说静以后才生阴。如果真是静以后才生阴,动以后才生阳,那么,阴阳动静就都截然各自为一物。阴阳本来就是一气,一气的屈伸而分为阴阳;动静本来就是一理,一理的隐现而分为动静。春夏可以为阳、为动,而未尝没有阴与静也;秋冬可以为阴、为静,而未尝没有阳与动。春夏此不息,秋冬此不息,都可以称为阳,称为动;春夏此常体,秋冬此常体,都可称为阴,称为静。自元、会、运、世、岁、月、日、时,以至于刻、秒、忽、微,莫不皆然。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在知道者默而识之,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清楚的。
赏析与点评
自阳明提出良知学说以后,对良知概念如何理解,在其门下可谓众说纷纭。阳明弟子陆澄试图用《中庸》“未发已发”、《周易》“寂然感通”等概念来对良知概念作分解式的说明。然而阳明却以“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作答,表明了“此理岂容分析”这一心学立场。在这里,阳明从良知本体的角度出发,极力反对用未发已发、前后内外、寂然感通、有事无事、有动有静等一切分解式概念来定义良知,揭示了良知具有不可分节的本体特征,而阳明的旨意就在于打破朱熹理学以来将心、理等概念进行分节式解读的态度及立场。
113/160
『照心非动』者 ,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贰也,贰则息矣。无妄无照则不贰,不贰则不息矣 2 。
照心非动、妄心亦照:见第107条。
贰、息:见第107条注3。“照心非动”,是说发自本体自然的明觉,而从未有所动,有所动便是妄。“妄心亦照”,是说其本体自然的明觉,未尝不在于其中,只是有所动。无所动便是照。无妄无照,并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就好比是说妄和照是有区别的。有妄有照,这就有了两个心,两个心也就有停息。无妄无照就不会有两个心,没有两个心也就不会停息。
- 另外一个近代科学家是华蘅芳(~)他和英国人傅兰雅合译数学著作[图]
- 孟子去见梁襄王出来后告诉别人道“(襄王)望上去不像国君的样子[图]
- 云何如何;为何精覈(hé核)详细验证僧伽提婆刚到建康为东亭侯[图]
- 诘朝明天早上尔无与你不要参加明天的会盟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图]
- 关于做人的道理圣贤们已经阐述了很多也都不外乎“敬”“恕”两个[图]
- 啴(chǎn)宽舒 发扬乐是从音产生的它的根源在于人心感应[图]
- 罔罗即网罗渔猎用的网侵辱侵犯凌辱子胥伍子胥因力谏吴王而死化改[图]
- 洵(xún)确实你的舞姿回旋飘荡舞动在那宛丘之上我是真心爱慕[图]
- 君子战虽有陈 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图]
- 陆机《晋惠帝起居注》曰门下通事令史张林飞燕之曾孙林与赵王伦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