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不害变法
韩昭侯走上这条路,比起当时其他几个大国来,还是晚了很多年,但即使这样,也是被逼的,当时的韩国,已经到了不变法不行的地步。不但秦楚这样的大国,对韩国的欺负变本加厉,就连传统弱国宋国,竟然也加入欺负韩国的行列来,夺取了韩国的黄池地区。眼看再不变法,就是灭顶之灾,韩昭侯也就下定了决心:变!
战国早期的变法,基本模式都是一致:统治者下定了决心,然后找个靠谱的改革家。韩昭侯找到的人物,就是申不害。公元前354年,韩昭侯正式任命申不害为相,变法图强。
申不害,号称申子,新郑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样也是与商鞅、李悝、吴起齐名的顶级改革家。他的著作《申子》,更是法家思想上有着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代表著作。而且以《史记》的说法,这位奇人原先出身于道家学派,后来却成了法家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更是兼有道家和法家两者的精髓,因此自成一派,思想十分鲜明。而在获得韩昭侯重任后,一直锐意变法的申不害,也终于找到了大展拳脚的战场。
即使对于今天来说,申不害的一大别号,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法术士。其中的“法”,就是强调立法法制,即有完备的法律,确保变法的胜利进行。其中的术,则是指实现的手段,即用灵活的手腕,确保法的实行。这种手段与思想结合的理念,对于后来王安石、张居正等变法家,也是影响深远。
而放在当时,申不害的变法,首先也是从法律的修订和确立开始的。以申不害自己的话说:“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正轻重,所以一群臣也。”也就是说国君行使权力,就好比用秤称重一样,法律就是秤,有了法律才能驾驭群臣。完备的立法是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在这样的理念下,韩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法运动,韩国的法令完备,哪怕比起商鞅变法来,也是毫不逊色的。
然而更可贵的是,除了立法完备,申不害更强调有法必依,法律重的不是条文,相反正是执行力。哪怕是国君,也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个人好恶玩弄法律条文,有法律就必须遵守,即使国君也不能违法。所谓“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翻译成白话,就是事实依据,法律准绳。在申不害看来,一个国家守不守法,正是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申不害的这几条思想,首先强调的,就是对国君权力的限制,这样的思想放在战国时期,可以说大逆不道。但为什么韩昭侯对于申不害,却是百分百地支持呢?因为在这些关于法律的坚决规定背后,更隐藏着申不害一个最讨国君欢心的思想:“术”。
所谓“术”,以堂皇的理由解释,就是实现法治的方式,但具体到申不害的思想上,其实就是指一件事:国君的专制独断。
强调法治的申不害,同时又是君主专制的绝对倡导者,在他的眼里,只有实现了国君的绝对权力,不受任何人干涉的绝对话语权,才有可能实现他理想中真正意义的法治。这个思想在他的《申子》中,被称为“独断”。也就是国君的威权,不受任何外力的挑战。所谓“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正是申不害一直在努力宣扬的“术”。
这样的思想,作为国君,谁都会百分百地欢迎。而更让韩昭侯感到高兴的,却是申不害的“术”,绝非一个空洞的宣言,相反更有实现这话语权的靠谱方式。
在申不害看来,一个国君想要说一不二,掌握生杀予夺大权,在政治争斗中,时刻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只要做好一件事:“无为”。
然而这个思想,才是申不害的变法思想中,最有别于其他任何一国的妙笔。列国的变法主张,都在为加强国君的话语权而努力,例如当时的两大强国齐国和秦国,都在以加强国君权威和职责的方式,来强化对变法的坚持,申不害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看来,只有无为的国君,才是大有为的君主。
为什么这么说呢?
申不害解释说,一个国君最失败的地方,不是让大臣们觉得他很笨,相反恰恰是让大臣们觉得他很聪明。如果大臣们感到自己的国君常年明察秋毫,那么他们的第一反应,就会挖空心思继续欺骗国君。只有国君摆出一副无为的面孔来,才能卸掉大臣们心头上的包袱,大臣们猜测不透国君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才会真正老老实实地为国君工作。而且和别家变法派不同的是,在“无为”这条上,申不害也确立了分工原则:每个官职都有自己的职责分内所在,大家各司其职,国君的工作不是要代替这些官员们干活,而是监督好他们,不让他们犯错误,这样整个国家的效率,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