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伊师:他的老师。党:党羽。七十二人:指孔门弟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胫肢:身体。胫,小腿,从膝盖到脚跟的一段。
[28] 互乡:《论语》中地名,难以说清道理的地方。《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郑曰:“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而有童子来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也。”革顶严究:革去功名,严加查办。顶,顶戴。清朝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服饰。
[30] 俾:使。血产:辛苦经营所置的地产。柳跖之告夷、齐:清褚人获《坚瓠集》载,明朝隆庆年间,海瑞为直隶巡抚,欲制裁豪门巨室,不料为奸诈刁顽之人所乘。于是有人投匿名状,对海瑞加以讽谕。告状人以柳跖名义,状告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倚仗父势霸占他的地产。意在说明投状人中不乏诬良为盗、颠倒是非之徒,让海瑞提高警觉。此事与原壤告颜渊有相类之处。柳跖,柳下跖,即盗跖,春秋战国时人。《庄子·盗跖》篇说他率“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旧时常喻指大盗。夷、齐,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兄弟二人彼此让国,逃往周地,后因未能谏阻周武王伐纣,宁死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旧时常以喻指高尚廉洁之士。章丘运送公粮摊派的劳役,以及征收银两的火耗,普通百姓往往比豪绅大户要多好几倍,因此有田产的小民争着托靠在大户名下。这样做虽然对国家的税收没有影响,但对地方官的收入却有损害。县令锺某,向上写了文书,请求革除这个弊病,得到朝廷许可。最初,允许托靠大户的百姓自首,接着,有些奸民以此当做讹诈要挟的手段,数十年内已卖出去的田产,都胡说成挂名托靠,和原来的买主打官司。锺县令袒护这些奸民,因此一些善良懦弱的人大多丧失了田产。有一位李生被某甲告到官府,一同上堂对质。某甲称呼李生为“秀才”,李生厉声争辩,声称自己不是秀才。公堂上喧闹不已。县令问左右的人,大家都说李生是真正的秀才。锺县令问:“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是秀才?”李生说:“把这秀才的名号且置之高阁,等争地的事弄清以后,再当秀才也不晚。”唉!盗贼之名,大家都争着冒充;秀才之名,都争着推辞,世界变得真怪异啊!有人投了一张匿名状子说:“告状人原壤,因有人违抗法律侵吞田产的事向官府申诉:我因年老不能当差服役,有城边的良田五十亩,于春秋时代鲁隐公元年,暂时挂在可恶的书生颜渊名下。现在国家法令很严,依律应当自首。岂料颜渊这个恶棍,长期霸占我的田产不归还。我前去与他说理,被他的老师率领着七十二个恶徒用棍棒将我毒打,把胳膊腿打残了,又把我锁在陋巷之中,每天只给箪食瓢饮,连关押带挨饿,我几乎丧命。互乡这个地方可以作证,请求革去颜渊的功名严加追究,使我的血汗产业物归原主,以此上告。”这张奇特的状文可称是继承了有人写的盗跖控告伯夷、叔齐的状子了。
某乙本篇的这两个故事看似不相连属,但共同特点就是都具有黑色幽默的味道。一个曾是梁上君子,一个曾是大寇,最终进行了角色转换。梁上君子由于运气好竟然成了富户,“建楼阁、买良田,为子纳粟。邑令扁其门曰‘善士’”。大寇由于被小盗施以炮烙,痛定思痛,竟然“投充马捕”,即以小盗之道还治小盗之身。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本篇的两则故事也未尝不是揭露了当今光鲜人物的老底——原来发家之前并不光鲜!
邑西某乙,故梁上君子也 [1] 。其妻深以为惧,屡劝止之,乙遂翻然自改。居二三年,贫窭不能自堪,思欲一作冯妇而后已 [2] 。乃托贸易,就善卜者问何往之善 [3] 。术者占曰:“东南吉,利小人,不利君子。”兆隐与心合 [4] ,窃喜。遂南行,抵苏、松间,日游村郭,凡数月。偶入一寺,见墙隅堆石子二三枚,心知其异,亦以—石投之。径趋龛后卧 [5] 。日既暮,寺中聚语,似有十馀人。忽一人数石,讶其多,因共搜龛后,得乙,问:“投石者汝耶?”乙诺。诘里居、姓名,乙诡对之。乃授以兵 [6] ,率与共去。至一巨第,出耎梯 [7] ,争逾垣入。以乙远至,径不熟,俾伏墙外,司传递、守囊橐焉。少顷,掷一裹下,又少顷,缒一箧下 [8] 。乙举箧知有物,乃破箧,以手揣取 [9] ,凡沉重物,悉纳一囊,负之疾走,竟取道归。由此建楼阁、买良田,为子纳粟 [10] 。邑令扁其门曰“善士”。后大案发,群寇悉获,惟乙无名籍,莫可查诘,得免。事寝既久 [11] ,乙醉后时自述之。[1] 梁上君子:窃贼。《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