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友于曾友于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补天式的人物,也是作者关于家庭伦理道德的理想典范。
在封建大家庭存在的时候:一方面,社会道德规范讲究仁爱孝悌,同气连枝,一方面,实际生活中,在前房和后房,嫡子和庶子之间,因为家产和继承乃至生活中的琐屑小事争斗不断,“一个个像乌眼鸡似地,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道德和规范的善终于敌不过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利益的恶,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总是早晚的事。曾友于事事恪守封建道德,忍辱负重,只能够补封建大家庭之天的万一,而不能根本解决痼疾。实际上,他的有限的补缀,他的向心力,完全仰赖于“明季科甲最重”而曾友于“父子同科”高中举人,否则他依然难逃“携妻子借寓他所”的结局。
曾翁,昆阳故家也 [1] 。翁初死未殓,两眶中泪出如沈 [2] 。有子六,莫解所以。次子悌,字友于,邑名士,以为不祥,戒诸兄弟各自惕,勿贻痛于先人,而兄弟半迂笑之。先是,翁嫡配生长子成 [3] ,至七八岁,母子为强寇掳去。娶继室,生三子:曰孝,曰忠,曰信。妾生三子:曰悌,曰仁,曰义。孝以悌等出身贱,鄙不齿,因连结忠、信为党。即与客饮,悌等过堂下,亦傲不为礼。仁、义皆忿,与友于谋,欲相仇。友于百词宽譬 [4] ,不从所谋,而仁、义年最少,因兄言,亦遂止。孝有女,适邑周氏,病死。纠悌等往挞其姑 [5] ,悌不从。孝愤然,令忠、信合族中无赖子,往捉周妻,搒掠无算,抛粟毁器,盎盂无存 [6] 。周告官。官怒,拘孝等囚系之,将行申黜 [7] 。友于惧,见宰自投 [8] 。友于品行,素为宰重,诸兄弟以是得无苦。友于乃诣周所负荆 [9] ,周亦器重友于,讼遂止。[1] 昆阳:州名。在今云南省中部,明清时属云南府,后并入今之云南晋宁。故家: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孟子·公孙丑》:“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焦循《正义》:“故家,勋旧世家。”
[2] 沈:汁水。嫡配:原配妻子。
[4] 宽譬:宽慰、解说。姑:婆婆。